二十四节气表阴历
二十四节气表阴历
农历二十四节气,亦称“节气”,系我国农历的关键划分。这些节气与农业生产及气象预报紧密相连。现将农历二十四节气表呈现如下:
立春,农历正月初四或初五,通常落在每年的2月4日或5日。作为春天的首个节气,它亦是中国农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节日之一。
农历正月十九或二十,即每年二月十九、二十日附近,标志着气温攀升,降雪渐歇,雨量增多,春季雨季由此拉开序幕。
惊蛰,农历二月之初四或初五,恰逢阳春三月五日或六日。此时春雷初鸣,昆虫渐醒,预示着春意渐浓,暖意融融。
春分,农历二月十四或十五,每年三月二十或二十一日附近,标志着春意盎然。此时,太阳正中天,昼夜等长,春意正浓。
清明时节,农历三月初四或初五,恰逢阳历四月四日至五日。此乃我国传统佳节,亦为缅怀先人、祭扫祖墓的隆重时刻。
谷雨,农历三月十九或二十,通常对应公历四月十九或二十。此时正值春耕春种的繁忙季节,也是陆地降雨量显著上升的时期。
立夏,农历四月四或五日,恰逢五月五、六,标志着夏季的启幕。气温攀升,万物蓬勃生长,迎来夏季的第一个节气。
农历小满,通常落在4月19日或20日,对应公历的5月20日或21日。此时,农作物步入生长的关键阶段,需及时补充水分,正逢各类水果陆续成熟。
芒种,农历五月之初四或初五,恰逢六月之初五或初六。此时,小麦成熟,芒尖初露,标志着夏至前的最后一个节气来临。
夏至,农历五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,恰逢每年六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。这一天,白昼最长,标志着夏日正盛。
农历小暑,通常落在六月初七或初八,对应公历的7月7日或8日附近。标志着夏日伊始,气温逐步攀升,闷热感渐浓。
大暑
阴历24节气时间表
农历七月廿二或廿三日,与公历七月廿三或廿四大致吻合。盛夏之际,第三个节气标志着气温攀升至全年最高点。
立秋,农历八月初七或初八,每年8月7日或8月8日前后,标志着秋天的序幕拉开。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,秋意愈发浓郁。
处暑,农历八月廿二或廿三,通常落在每年的八月廿三或廿四。标志着夏日的落幕,气温逐渐转凉,清凉的秋风悄然吹拂。
白露,农历九月七或八,通常落在九月七或八日。此时,气温渐降,露水频现,标志着秋天的第二个节气来临。
秋分,农历九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,通常落在每年的九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。它标志着秋天的中气,此时太阳直射赤道,昼夜等长。
寒露,农历十月初七或初八,大致对应公历的10月8日或9日。标志着气温的下降,露水渐凝成霜,标志着秋意渐浓,气温逐渐降低的节气。
霜降,农历十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,通常落在每年的十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。寒风凛冽,霜冻凝结成晶莹的冰晶,标志着秋天最后一个节气的到来。
立冬,农历十一月初七或初八,通常落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。标志着气温逐渐降低,正式步入寒冷的冬季。
小雪,农历11月22日或23日,通常锁定在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。此时,气温逐渐降低,雪花飘落,标志着冬季首个节气的到来。
农历十二月的大雪,通常落在第七日或第八日,对应公历的12月7日或8日。标志着冬季的第二个节气,预示着严寒天气的降临,平原地区亦开始飘雪。
冬至,农历12月22日或23日,通常落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。这一天,既是全年最短的白昼,亦为最长黑夜的起点,标志着冬季的正式来临。
农历腊月初七或初八,小寒节气如期而至,每年大约在1月5日或6日。标志着冬季的序幕拉开,气温亦随之逐渐降低。
大寒,农历腊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,通常落在每年的1月20日至21日。此时,寒冷达到极致,标志着一年中最为严寒的时节。
阴历,作为中国农历的核心组成部分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依托二十四节气的更迭,我们得以精准预测气象,助力农业生产。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,这些节气更演变为庆祝与纪念的佳节。